吻仔魚

吻仔魚身長1~3公分、呈透明狀,由各種魚類的稚仔魚組成,其中以日本鯷、刺公鯷、異葉公鯷為主,成長至4公分、體色變黑、側線有銀帶出現時,就稱為「鱙仔魚」。吻仔魚長到兩歲大、體長3~4公分時,就會結束生命。

但是,由於所有魚類的魚苗都會同時出現在海裡,漁民捕撈吻仔魚時,大網一收,往往也把其他種類的魚苗一起撈上岸,其中常見的包括狗母魚、比目魚、石斑魚、白帶魚等等,總共有150種以上魚類的魚苗。這些不屬於鯷魚和沙丁魚類的魚種,比較不會生小孩,所以隨著吻仔魚的捕撈也逐漸滅絕,因此近二十年來有很多魚已經很難再抓到。

 

1.台灣最重要的吻仔魚上岸漁港以北部枋寮頭城淡水為主。

淡水河因為位於河海的交界處,所以有豐富的浮游生物,也因此吸引許多魚群聚集,在淡水河口,一整年都可以捕到吻仔魚。只是依著季節的不同,所以要去捕的地方也不一樣。

春季夏季的時候,漁民會在淡水河口捕撈吻仔魚。

因為春夏季節氣候比較溫熱,所以河水水溫也會跟著比較高,吻仔魚群就會游到河口,這裡水溫比較低,適合牠們產卵。

秋季冬季的時候,則會有許多從外海遠道而來的魚類,牠們會聚集到出海口附近來產卵。

所以這個時候漁民要捕撈吻仔魚,就要到外海這個區域才能捕撈到吻仔魚。

 

2.撈捕吻仔魚時,用的網子也很特別,是用各種不同網目的漁網所組成的。最前方的漁網網目很大,大到連人都可以鑽進去。這種大網目漁網的作用是在水流經過時會發出震動的聲音,吻仔魚就會被嚇得游到後面,也就是我們捉魚用的網袋裡了。

捕吻仔魚用的網子可以長達幾十公尺到幾百公尺長。而且看起來花花綠綠的,各種顏色都有,因為不同顏色表示不同網目的漁網。越往網子的後方,網目越來越小,而且在最尾端的地方,綁著一條繩子。因為吻仔魚太小,捕吻仔魚用的網子又很長,如果從網子後方往前面把吻仔魚倒出來,不但費時費力,又會傷到吻仔魚,所以漁民們就想到把網子底部鏤空,綁上繩子,如果抓到吻仔魚,只要把繩子解開,就可以馬上倒出來了。

 

1.長期大量捕撈還是會造成漁業資源失衡。就這些方面考量,有不少生態學者認為影響太大,所以不該繼續捕撈吻仔魚。

2.目前相關縣政府均已公告各該縣轄區海域吻鱙漁業管理規範,規範距岸500公尺內的海域為禁漁區,每年六月一日至八月三十日為禁漁期。漁業署近年採取逐年淘汰的作法,逐年減少吻仔魚的容許上限總量或核准作業船數,九十二年的全年上限是3600公噸,九十五年降至3200公噸,九十六年2500公噸,九十七年2000公噸,民國九十八年起全面禁捕。

3.吻仔魚的確重要,是多種魚類賴以生存的重要食物,但絕不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食物。捕撈吻仔魚,是會對漁業產量、生態環境有所影響,目前政府也有相應的作法。但是少了吻仔魚的收入,漁民的轉型和其他就業上的輔導,是政府更迫切面對的挑戰。

 

http://library.taiwanschoolnet.org/cyberfair2007/bluesea/ch5-1.ht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even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